改編至之前發表在Thread的文章
在認識標本之前,得要先了解「標本」的定義。如果你去查字典應該會發現「標本」就是重現某的具體/實體的本質,並且有教學或展示的價值。所以標本之所以為標本就是他可以呈現某些資訊在眾人面前,讓大家知道這樣的礦物有怎麼樣的產狀,如果再深入一點透過該標本了解該產地曾經有過什麼樣的地質事件,標本可以作為一個「證據」讓一些論文中的敘述有實體可以參考,而不再是白紙黑字,有些東西比起用文字敘述,親眼看見會更有感覺。
因此並不是精緻的標本才能叫礦物標本,能夠保存某種礦物以及產狀的東西,能夠傳達一些知識訊息,都可以稱為「標本」。這也就是標本的本質與精神所在。至於標本該不該被處理,這得要看你的標本要呈現出來要表達出來是哪些資訊,比如說你要展示出來是某的地區所產埋在石英內部的螢石,那要處理掉外面的石英就是不可避免。至於一些破損的標本在修復回去也情有可原,畢竟該標本要呈現的是當初晶體原本的樣子,只是說修復過的標本還是得標示是修復過的。
常看到有人把礦物標本簡稱為「礦標」,個人是不建議這樣子稱呼,一般在學術上還是用「標本」稱之比較多,畢竟昆蟲標本也沒有被簡稱為「昆標」,動物標本也沒要被稱為「動標」。
曾經看過某人的部落格提到「礦標究竟是什麼?其實沒有絕對的答案」,但還是建議不要有這樣的觀念,如果是這樣的話「標本」這個詞還有什麼意義,還是就只是作為一個定義曖昧不明的「商稱」而已。在學術上講求名詞的嚴謹和準確性,如果將名詞模糊化混淆視聽是難以被接受的。就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觀想法,所以論文要的是嚴謹、準確,這樣才會有信度,如果只是打模糊戰,那這個論文出來的結果就會很模糊,完全沒有任何參考價值,寫論文做研究講求的是能夠將正確的資訊完整得傳達給對方,而不是寫詩、創作藝術品讓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解讀。